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1日报道 没有没落的行业,只有掉队的企业。没有落后的汽车,只有停滞的研发和流于表面的设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汽车圈两大奇观,首先奥迪A5L Sportback竟也装上了华为大脑,车圈含“华”量的再度飙升,让这场智能化革命从自主品牌烧到了合资阵营;
另一方面,车圈上演了“车轮上的中华文化复兴”,众多中国汽车品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生产与营销中,无论是吉利的汽车设计话语体系建设和独属于这个时代的超级符号的打造,还是岚图的“天地鲲鹏”设计理念,再或者比亚迪的“龙”元素、秦汉王朝的命名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实践,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车企对中华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原创设计的强势崛起。
这真实的印证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的中国汽车,已让人真切感受到全面突破进阶的可能。但新的命题也会随之而来:当科技趋同、技术鸿沟持续缩小,汽车行业如何实现差异化?或许,从吉利前瞻布局和战略思考中我们能找寻一些答案。
近年来,吉利汽车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中,通过多赛道精准布局,在技术、设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新能源与燃油车领域的“双增长”,其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销量达到72.52万辆,同比增长126%,占总销量比重超过51%。其中,吉利银河品牌成为最大亮点,上半年累计销量54.84万辆,同比增长232%,年度“百万银河”目标完成过半。
具体车型方面,吉利星愿6月销量突破4万辆,上半年累计销量超20万辆;银河E5与银河星舰7 EM-i月均销量均超万辆,形成稳定增长支撑。这些爆款车型的成功,不仅印证了吉利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也展现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吉利汽车的销量结构健康,多品牌、多平台协同发力,展现出强大的体系战斗力。基于上半年的超预期表现,吉利汽车宣布将年度销售目标从271万辆提升至300万辆。
吉利这波反向操作,并非盲目乐观。吉利的底气何在?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这份底气源自在技术创新和原创设计体系的长期投入。
在广受关注的技术层面,从三电、动力总成,到智能网联,再到卫星发射,吉利通过天地一体化的布局,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同时在很多中国品牌容易忽略的设计方面,吉利也一直坚持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吉利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外观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设计智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应用上。
“工必有意” 的设计哲学、借鉴传统家居最向往 “三进大宅” 的空间逻辑和座舱布局、融入中国椅“沉肩坠肘” 的坐姿设计等等,以及从中国文化目的、品牌文化母体中提炼的 “涟漪美学”、飞檐虎视的前来年、润玉流光车身、旭日东升尾灯等等,超级符号,这些“形神兼备” 的原创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吸引力、情绪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在用户体验上、文化自信层面与用户实现了情感共鸣。
诚如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所说“中国设计,要想跑赢百年赛道,想拥有穿越周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更长远的规划,更加坚定的行动”,这也是吉利设计量变积累终成质变的原因,在持续不断的传承、创新、积淀中,吉利设计已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设计超级符号,既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又独具自身品牌极具辨识度。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吉利设计联合产学研力量发布的两版《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不仅为自身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锚点,更推动中国汽车设计从 “摸索” 走向 “体系化输出”,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吉利的设计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更让“中国汽车设计体系化建设”不再是局限于单一企业的行为,而是成为具有行业共识的发展路径。
此外,吉利设计还开展多个在行业中率先发起的系统性体系化研究项目,如“中国R角”、“中国纹样”、“润”的设计形态研究、全球 “舒服车” 体验设计等等,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设计的体系化发展。
当车市下半场进入成熟阶段,淘汰赛已经打响,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元,能够留在牌桌上的将是技术和设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派玩家。可以预见,下半场的较量,体系化实力也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必修课。
历经数十年厚积薄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如果说,华为在科技技术革新层面起到了示范作用,那么吉利对原创设计体系的坚持也值得学习。
能否将技术和文化掌握在自己手里,并能灵活运用,能否坚持长期主义、体系化、战略级投入,进而打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综合竞争优势。这不仅关乎吉利一家的成败,更是中国汽车品牌从制造,迈向创造,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和话语权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