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关店200家,年利骤降8%,曾经为爱情举大旗的雪糕贵族哈根达斯为啥突然卖不动了呢?难道年轻人真的不会爱了吗?
“有哈根达斯冰淇淋,谁还吃国产破冰棍啊?”2005年《家有儿女》里的一句话,让不少正在电视机前舔冰棍的观众看的是既羡慕又破防。当时只是一个球就能卖几十块的哈根达斯,不仅是许多人的童年梦想,更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雪糕王。
但就是这样一个高端品牌,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却屡屡深陷泥潭。不仅客流下滑,门店收缩,最近更是爆出正在被母公司考虑整体打包出售。从雪糕奢侈品到时代的眼泪,哈根达斯到底做错了什么?
1996年,哈根达斯正式入驻中国上海,并宣布价格为单球25块。这个价格有多离谱呢?这么说吧,当时国内职工普遍月工资也才500块。也就是说,很多人吭哧吭哧干一天,连一勺哈根达斯都买不到。
既然很多人都吃不起,那哈根达斯又是怎么活起来的呢?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哈根达斯称得上是跨时代的自我包装了。
在当时的国内,大部分雪糕售卖还停留在骑着车子叫卖,或者是放在超市冰柜里,让消费者自取的1.0时代。但是哈根达斯直接开启了用专卖店售卖的3.0时代。原本大家买冰淇淋都是买完就走,但是哈根达斯却愣是给整了一个专门吃冰淇淋的空间。不仅有丝绒沙发和水晶吊灯,还有服务员端着盘子上餐,主打的就是一个高端享受。
通过这一招,哈根达斯不仅快速在国内站住了脚,还成了高端格调的代名词。当时一些自助餐厅宣传自己格调的主要方式就是说自己的店里供应哈根达斯。渐渐的,哈根达斯从原本简单的买卖,成了一种社交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一众都市名媛和外企白领,成了它的忠实粉丝。
但真正让哈根达斯成为雪糕神话的还是它的绑架式营销。当年一句“爱她就带她去吃哈根达斯”,直接让哈根达斯成为了爱情的象征。无数少男少女为了爱情向哈根达斯砸钱冲锋,和心爱的人去吃哈根达斯冰淇淋,甚至成为一种判断对方爱不爱自己的证明。
在这一套丝滑小连招下,哈根达斯在中国的利润额节节攀升。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6年,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每年都保持着23%的高速增长。到了2019年,哈根达斯已经在中国拥有了557家门店,仅中国市场的业务就贡献了哈根达斯全球销售额的一半。
但就是这样看起来稳的一批的品牌店,最近却正在经历实打实的冰火两重天,只不过火的是天气,冰的是人心。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本应该卖得火热的哈根达斯,现在走进门店,只能看到寥寥数人。
根据通用磨坊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哈根达斯业务净销售额同比下降3.2%,其在华门店也从巅峰时期的400多家锐减至200余家。甚至有消息传出来称,哈根达斯的母公司正打算把整个中国市场组团打包出售。
从之前的高攀不起到现在的无人问津,哈根达斯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它快碎完的高端路径。现在的哈根达斯一个球就要卖43元,相当于8根巧乐兹或25个蜜雪冰城甜筒。
在以前,高价可能确实等于高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掏几十块,也不再只是精英人士的专属。那被高价吹出来的高端泡沫自然一戳就破。而且近些年来,随着钟薛高、茅台冰淇淋等雪糕刺客的出现,频繁登上热搜,很多人就发现花几十块钱吃一口冰淇淋,已经不再是高端的象征,反而更像是被收智商税。
但这对哈根达斯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毕竟人家一开始就是靠高价走红的,但网友深挖哈根达斯之后,却发现这家在中国的高端店,在国外地位也只相当于路边摊。同样规格的原装品脱冰淇淋在中国卖108元,但是在美国却只要4.12美元。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概念。我们举个例子,按照每个国家的平均薪资来算,在美国上一天班能买32个,而在中国这边却只能买1.75个。就这个双面价格,谁看了不沉默?而且贵就算了,更令人揪心的还是哈根达斯频繁被爆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早在2014年,哈根达斯就曾爆出冰淇淋蛋糕事件,有人发现,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在深圳的正规厨房竟是一家无证生产、环境卫生不达标的黑作坊。2021年,哈根达斯又曾推出过一款月饼,单个高达114元。但是不久后,就有人发现,哈根达斯居然偷工减料,宣称的巧克力外皮用的竟然是廉价的代可可脂。
2022年,哈根达斯又一次翻车。当年,中国台湾地区发布的边境查验不合格食品名单中,两批从法国出口的哈根达斯香草冰淇淋都被检测出含有一级致癌物环氧乙烷。这次冲击让很多消费者都开始忍不住在私底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人傻钱多。
给哈根达斯送上致命一击的,还是它的创新乏力。几十年过去了,哈根达斯还在依靠香草、巧克力、草莓味儿这些经典全脂冰淇淋去撑场,味道浓,糖分高。这些以前的优点正在逐渐成为压垮它的最甜蜜的负担。
最要命的是,当哈根达斯停滞不前的时候,先不说钟薛高、茅台冰淇淋等雪糕刺客因为黑红狠狠圈了一波流量。老对手DQ推出零蔗糖酸奶冰淇淋碗,产品覆盖轻食汉堡、手工蛋糕等多个品类,国产品牌也在持续发力。比如波斯猫相继推出手工现烤的华夫冰淇淋和鸡蛋仔冰淇淋。
蜜雪冰城更是推出了2.1元一根的雪王新鲜冰淇淋,直接碾压一众同行。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越来越多的玩法花样,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哈根达斯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真正杀死哈根达斯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无论是靠信息差支撑起来的伪高端,还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又或者是品牌创新的停滞不前,都只是让哈根达斯一蹶不振的理由。真正杀死哈根达斯的,还是它对于市场变化应对的迟缓和自身的傲慢。
现在的冰淇淋需要的从来不是神坛或者人设标签,而是一个不融化的理由。如果做不到精准贴合消费者的需求,那等待它的可能不只是退出中国,而是永远的退出全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