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率持续走低时,你要当心了。刚刚财经圈传来一个不小的消息:保险行业降息了。这可不只是保险的问题,它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踏入了一个长期低利率时代的门槛。
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其实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资产逻辑的巨大变迁。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房贷利率有可能跌破1%。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
但如果你参考日本,就不会觉得遥远。日本的房贷利率曾在1991年时高达8.5%,而如今已经跌到了0.26% ,30年一路下行。中国呢,过去25年房贷利率最高点是7.8%,如今已滑落至2.5%,继续下探只是时间问题。
这次降息的核心事件是,中国两大寿险巨头宣布,自8月31日起全面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普通型保险产品上限降至2.0%,分红型产品上限为1.75%,万能型的最低保证利率也仅为1.0%。这背后的影响可不小,至少有三重冲击已经显现出来。
首先,短期内会引发一波抢购潮。很多稳健型投资者会赶在8月底前抢购那些高利率的老产品,保险公司可能迎来一次短暂的销售高峰。
其次,会有资金流向海外,特别是香港。因为那边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相对更高,但可以预见监管也会相应加强,比如汇款限制、税收合规都会变得更加严厉。
最后,还有更多的资金将被倒逼出去寻找新的出路。当无风险利率不断走低,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更高收益的渠道,比如股市或者实体产业,而这也正是国家希望看到的方向——资本更多地服务实体经济。
你如果记得我昨天讲过,这一波是国家对通缩发起的总攻。从降准降息到增发国债,去产能、打价格战,修订价格法,现在保险行业也加入了这场战役。
但说到底,利率再怎么降,都挡不住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人们对资产的渴求,对收益的需求从来不会减少。只不过低利率时代让这个渴望变得更加焦虑,因为你发现好像选什么都不对。存银行吧,利息低得心疼;持股市波动太大,心慌;买保险收益锁死又不灵活,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安全、收益、流动性,你只能选两个,从来不能全都要。
那把视角拉远一点,美国那边也快扛不住了。最近,特朗普又出招,戴着安全帽跑去美联储翻新的工地,当众跟记者开炮,说这工程超支得离谱。在他当地产商时,这种项目经理早就被炒了。
嘴上威胁完了还来句,鲍威尔是个好人,我相信他会降息,一通软硬兼施,意图非常明显。美联储今年还有4次议息会议,最快7月底,最晚9月,降息很可能落地。
一旦美联储降息,中国的操作空间就会被打开。上半年我们才刚降息一次,幅度仅10个基点,下半年很可能还会再降一轮,幅度也许达到20个基点。而到2026年,甚至可能进入断崖式降息阶段。这不是短期政策,是长期战略的开始。
那你可能会问,为啥不一口气把利率降到1%以下,这听起来挺爽快。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如果利率降得太快,那首先保险公司会受不了。他们依赖长期稳定收益来设计产品,降息太猛,旧产品可能倒贴,新产品干脆发不出来。再往下传导,银行和保险这些板块,在股市里可能变成拖油瓶,原本是靠降息提振市场,结果反而把他们给压住了。
还有更复杂的部分,中美利差一旦持续扩大,热钱可能会流出,这会影响我们的金融安全,也会干扰政策操作空间。别忘了那些靠存款利息生活的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利率的敏感度极高,如果降得太快,社会舆论也会炸锅。所以政策虽有方向,但不能猛踩油门,只能缓缓地、渐进地把低利率推下去。
但可以确定的是,低利率时代真的来了,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资产结构、投资逻辑甚至财富命运。很多人此刻还在犹豫,是不是该尽快锁定一份保障,是不是该趁机配置这些低息的资产,或者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现金流安全垫。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就是你重新梳理这些问题的好时机,尤其是在全球利率联动、通缩反击持续的阶段。未来12个月将会非常关键,稳不一定慢,动不必躁,只要你在正确的节奏上,就不怕走得慢。不管世界怎么变,经济怎么“卷”,走对的路,做对的事,总归是不会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