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商飞宣布C919客机第三架正式交付,而就在同一时间,日本三菱重工悄悄将SpaceJet项目的注册资本从1350亿日元砍到了5亿日元。
回想二战时期,三菱工厂月产2380架零式战机称霸太平洋,中国连架像样战机都造不出来。短短80年时间,攻守易位,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技术霸主到工业废墟
2025-08-05,日本宣布投降。就在投降书墨迹未干的时候,美军推土机已经开进了名古屋的三菱重工厂区。这些推土机不是来参观的,而是来执行一项彻底的任务:铲平所有飞机制造设备。
当时的三菱重工可不是什么小作坊。在战争最激烈的1944年,这家工厂月产量达到2380架各型战机,其中包括让美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零式战斗机。
零式战机有多厉害?它的机动性能在当时堪称无敌,97式机关炮的火力让美军的F4F野猫战斗机吃尽了苦头。设计师堀越二郎的技术团队积累的经验,放到今天都是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但是美国人显然不这么想。按照《波茨坦公告》的条款,日本需要"彻底解除武装"。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大清洗开始了。
美军士兵把堆积如山的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全部搬到空地上,浇上汽油点火焚烧,火光冲天烧了整整七天七夜。那些经验丰富的航空工程师呢?统统被赶出工厂,有的去修自行车,有的去种地,反正就是不能再碰飞机。
美国人甚至连教育都不放过。日本各大学的航空工程专业直接被取消,想学造飞机?门都没有。这不是单纯的"解除武装",而是要从根子上掐断日本重新崛起的可能性。毕竟,技术可以重新研发,但一旦产业根基被彻底摧毁,想要重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就难如登天了。
朝鲜战争的苦力复出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在远东地区缺乏足够的飞机维修能力。那些被他们亲手"废掉"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现在又变成了香饽饽。
于是,一场戏剧性的"复出"开始了。那些曾经设计零式战机的工程师被从各行各业里"捡"回来,送到东京立川基地和其他美军维修点。
但这次他们的身份彻底变了:不再是设计师,而是维修工。当年设计出零式战机这种传奇战机的工程师,只能跪在地上给美军的F-86佩刀战斗机换零件、修发动机。
美国人很清楚日本人的技术水平,但他们只需要日本人的手艺,不需要日本人的大脑。用就用,但绝不能让你重新站起来威胁我的地位。
到了1957年,日本人觉得机会来了,决定搞个大动作:自主研发YS-11涡轮螺旋桨客机。这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尝试研发民用客机,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YS-11的技术路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发动机用的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Dart,航电系统抄的是美国技术,整个飞机就像一个拼装玩具。
最要命的是成本控制完全失败,制造成本比同期的波音737高出30%,性能却差了一大截。飞机噪音大得像拖拉机,乘客体验极差。
后来美国政府直接对日本航空公司施压,要求优先采购波音飞机。原本指望国内市场消化产能的计划彻底破产。最终YS-11只卖出去182架,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整个项目成了财务黑洞。
造不出完整的飞机
进入21世纪,日本航空工业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在零部件领域做到了世界顶尖,但就是组装不出一架完整的商用客机。
神户制钢生产的钛合金是波音787梦想客机的核心材料,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裹着空客A350在天上飞,川崎重工的起落架技术全球领先。按道理说,有了这些顶级零部件,组装一架客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2008年,三菱重工启动了SpaceJet项目(原名MRJ),计划打造一款70-90座的支线客机。项目投入了超过1万亿日元,相当于600多亿人民币。结果呢?折腾了十几年,连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证都拿不到。
为什么拿不到适航证?表面上是技术标准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美国人很清楚,一旦SpaceJet成功商业化,必然会对波音和空客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适航证就成了最好的"调节阀"。你技术再好,我不给你证书,你就是飞不了商业航线。
对比一下同期的中国商飞。C919客机从立项到首飞用了9年,从首飞到商业运营用了6年。虽然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依然依赖进口,但至少在系统集成、航电设计等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
更重要的是,C919拿到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已经开始商业运营。
当C919第三架交付的消息传来时,三菱重工的工程师们还在给美国联邦航空局递交各种测试报告和审批材料。
防贼一样防日本
说到底,美国对日本航空工业的态度从来不是什么"盟友扶持",而是"防贼一样的控制",这种操作在其他领域也有先例。
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曾经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构成威胁,结果怎么样?美国立刻在F-35战斗机项目中给英国塞了40%的订单份额作为"封口费",条件是罗罗公司不能在某些领域过度竞争。
日本汽车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对底特律造成的冲击,美国人至今记忆犹新。丰田、本田、日产几乎血洗了美国汽车市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差点全军覆没。有了这个教训,美国怎么可能容忍日本在航空领域再来一次?
所以,日本航空工业的现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1945年图纸被烧掉的那一刻起,这个结局就已经注定了。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的"技工",而不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今天,当C919在中国的天空翱翔时,日本的航空工程师还在美军基地里拆卸F-15战斗机的零件。这不是什么技术代际差异,而是一个民族的航空脊梁被人为抽掉的结果。
零式战机的神话早就翻篇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大国博弈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