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我国人均预计寿命在提高,但养老金涨幅2%,却创历史新低。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月初,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主任介绍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5年增长1岁,我们距离百岁人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即便经历了疫情时期,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仍旧能持续增加,这无疑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这也是一件值得我们开心和自豪的事情。
可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预期寿命的提升确实也带来了养老成本的提升,尤其是面对我国如今未富先老的现状。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了14.2%,首次超过国际上对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4%。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为1.26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的下限。
然而,这个人均GDP水平与其他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期的水平相比,却有不小的差距。如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德国和瑞典,在1972年的人均GDP分别为1.9万美元和2.5万美元。就连隔壁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人均GDP也达到了3万美元左右,较中国确实高出不少,中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十分明显。
而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趋势,也给我国现收现付制的社保养老金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期,人社部和财政部公布了2025年基本养老金上调2%的消息。这个惠及约1.5亿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2005年起已经实现了21连涨。但是,涨幅却在近年呈现出很明显的下跌趋势,从过去动辄10%以上的涨幅,一路跌至2022年的4%、2023年的3.8%、2024年的3%,2025年的涨幅2%已经是这21连涨的历史新低了。
我在这里并非是想传递一些负面悲观的情绪。毕竟在我国当前少子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国家能够让基本养老金每年上调,能跟上当下的通胀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不断下跌的基本养老金涨幅也同样在告诉我们,我国社保养老金的压力实实在在在不断变大。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是7.5万亿元,支出是6.8万亿元,当期收支略有节余。但如果不考虑国家每年对基本养老金超过万亿的财政补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是收不抵支了。
而且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劳动人口减少、退休人口增多的趋势,参保职工人数的增速已经降至近年来的最低值,从2021年的6.3%下跌至2024年的2.1%。而参保离退休人员的增速近几年却一直稳定在4%左右的水平。在这样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下,这样的趋势确实算不上乐观。
为了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与长寿化的危机,国家已经从2025年正式推行了延迟退休政策,将全民的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退休3到5年。不过,即便是推行了延迟退休政策,也仍旧无法解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耗尽的问题。
郑伟教授主编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25 - 2060》中已经指出,考虑延迟退休政策给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积极贡献,基金结余耗尽的年份会从原先预测的2035年推迟9年至2044年。也就是说,该耗尽的基金结余仍旧还是会耗尽。
因此,在我们为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增加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一定要意识到,如果养老生活只靠社保,想在百岁人生之下获得真正幸福的老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趁着保险行业预定利率下行,与精算生命表中人口预计寿命的提升,趁早给自己配置一些能够活多久领多久的养老年金保险,真的十分重要。
所以,赶在今年8月31日,保险行业即将再次下调预定利率之际,你有计划给自己配置养老年金保险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