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造业:在“关税风暴”与“成本泥潭”里跳着死亡之舞!家人们,你能想象吗?欧洲那些曾经牛气哄哄的制造业大佬们,如今正被关税、成本和政策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在生死边缘疯狂试探,那场面,就像一群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路。
先说说德国大众,这汽车界的扛把子,2025年上半年被美国狠狠“宰”了一刀。美国对欧盟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大众在北美市场直接损失15亿美元,销量暴跌16%,这数字,就像一把把利刃,直插大众的心窝。更过分的是,美国客户还威胁不本土化生产就取消订单。大众没办法,只能咬牙在美国建电动车工厂,哪怕电力成本比德国高40%,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大众北美CEO那句“我们不是在做商业决策,是在保命”,道尽了多少欧洲企业的辛酸。
再看看挪威太阳能企业NorSun,原本在欧洲有两家工厂,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可欧盟对美出口太阳能组件要交15%关税,美国本土生产的返销欧洲却免税。这政策差异,就像一道鸿沟,把NorSun逼得只能关闭挪威工厂,跑去美国投资建厂。NorSun创始人抱怨“欧洲的绿色能源政策喊得震天响,但实际是在给美国做嫁衣”,这吐槽,简直太真实了。
欧盟也没闲着,7月27日和美国签了个新贸易协议,本以为能缓解一下压力,结果却像是在伤口上撒盐。欧盟不仅要接受15%统一关税,还得在未来十年向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和军事装备,还得采用美国汽车和工业标准。这哪是协议,分明是“投降书”嘛!德国汽车业勉强接受,可法国农业和奢侈品行业却叫苦连天,美国农产品零关税进入欧洲,法国葡萄酒、奶酪输美却要交15%关税,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东南亚国家也没闲着,越南制造业工人平均月薪才200美元,不到德国的1/30,美国对越南出口商品还零关税。这优势,就像开了挂一样,让越南吸引了大量外资,工业园一片繁荣。印尼也不甘示弱,和美国达成协议后,不仅镍矿出口零关税,还获得了美国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支持,欧洲新能源产业链面临巨大挑战。
欧洲制造业走到今天这步,根源还是制度问题。欧洲企业从立项到投产平均要28个月,美国只要14个月,这效率差距,就像蜗牛和兔子赛跑。人才还不断流向美国,过去三年欧洲AI领域顶尖人才流向美国的比例从18%升至35%。
欧洲去工业化,难道真的无解了吗?是让企业“断臂求生”迁移美国,还是欧盟调整政策留住产业?这问题,就像一团乱麻,让人头疼不已。大家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一起给欧洲制造业出出主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