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刚公布2025年小麦高产竞赛结果。常熟两家农业主体拔得头筹,排在第一等次。
支塘镇何北村合作社最显眼,攻关片亩产超600公斤。要知道,今年小麦后期常熟碰上干旱天。这产量放干旱年景里,可算给种麦人提了气。
何北村稻麦地有6510亩,规模不算小。合作社负责人说,能扛住旱情靠几手硬招。头一招是用新机械,前茬水稻秸秆全打捆拉走。
再往地里施有机肥,用畜禽粪和秸秆一起发酵的。土里头有机质多了,保水能力跟着往上提。
小麦管理紧要时候,合作社紧盯着农技员指导。
科学施肥、防病治虫,一样没落下。科技手段往田里一用,小麦长势能不壮?村副主任吴强说,下步要搞有机种植。
少用化肥农药,争取产量更稳当。常福街道虞美润家庭农场也不差,拿了第一等次。
他们主打“农机智能化、作业高效化”,收种管都提速。还挑了扬麦34好品种,最高亩产560多公斤。
有人犯嘀咕:干旱年咋还能高产?看这两家就明白。机械替代老把式,有机肥养地,科技管田——都是实招。
咱村老张头说:“往年旱天麦秆蔫,人家这法子,管用!”数据摆这儿:合作社亩产超600,比普通田块高两成多。
放全市看,这成绩够得上“标杆”二字。可有人问:小农场能学吗?
机械投入大不大?其实虞美润农场规模不大,新农机用着也顺溜。关键是得信科技,跟着农技员脚步走。
农谚说“麦收有三宝,穗多、穗大、籽粒饱”,现在得加一宝——科技好。往后种麦,光靠“老经验”怕不够,得会用“新工具”。
想了解具体咋操作?关注我,下期说细点。注:各地土质、气候不同,具体措施得问当地农技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