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丽水龙泉市道太乡安平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富答卷。这个曾经普通的小乡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创新、生态赋能,探索出一条“渔电互补、农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产业筑基:从“一条鱼”到“一条链”
安平村石斑鱼养殖基地里,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着水质;新投建的育苗室内,鱼苗欢快地游弋。“自繁鱼苗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对外销售,预计今年可产鱼苗300多万尾,年增收益达40万元。”安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小俊算了一笔账。
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育苗室观察鱼苗状态。龙泉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近年来,安平村以省级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为契机,整合“香溢帮扶”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实施石斑鱼基地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和数智管理工程,通过构建“1+4+N”全链条运营模式,实现了鱼苗培育、生态养殖到品牌营销的全链条发展。截至2025年3月,基地产出成鱼2万余斤,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带动周边4个乡村建立养殖基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以前卖鱼要跑市场,现在手机一响,上海、杭州的订单就来了!”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建南说。这份转变,源自村党支部与龙泉市供销社、龙泉市烟草专卖局创新搭建的“扶+产+销”平台,通过党建联建机制,让优质的石斑鱼直通长三角市场。
安平村的多元产业矩阵正在形成,屋顶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2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小香薯”种植、稻菌轮作项目亩产效益超万元……这套产业“组合拳”,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3年突破50万元。
生态赋能:从“闲置资源”到“绿色银行”
安平村的共富密码,还藏在绿水青山的巧思里。村内闲置农房变身光伏电站,“渔电双收”模式年增集体收入超20万元;村庄主入口的“绿色景观带”取代了杂乱的边角地,21盏光伏路灯点亮夜路;文化礼堂、研学基地成为新晋打卡点。
“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环境好了,机会也多了!”吴小俊介绍。通过“党员爱心菜园”“和美庭院”等志愿活动,村民自发认领绿化责任区,改造房前屋后微景观。如今的安平村,一条“四好农村路”串联起渔趣研学基地、农村书屋、爱心理发室,“四个一”景观带让村庄既有“颜值”又有“温度”。
共富同行:从“一枝独秀”到“全域花开”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安平村的蜕变印证了“特色产业+全域联动”的帮扶路径成效。
安平村的实践,是浙江烟草“香溢帮扶”机制的生动注脚。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每周雷打不动走田间、访农户,精准对接需求。光伏项目落地时,党员挨家挨户讲解政策;石斑鱼销售旺季,联建单位主动对接商超渠道;低收入农户优先参与稻菌轮作,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化“渔农旅电”四维融合,建设智慧养殖示范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站在新起点上,安平村正在擘画更大的发展蓝图。(商丹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