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彻底的投降。
这次美日关税谈判出结果了,日本拿到了15%的关税,这听起来好像是讨价成功,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代价可是大得吓人。日本得投5500亿美元到美国,美国要拿走其中90%的利润。
更狠的是,日本还得对美国全面敞开大门,汽车、大米等农产品全都要放进来,而且还有没有公开的部分,比如说买大额美国汽油、加码千亿美元军购。
这怎么看我都觉得是美国赢麻了,那肯定有人会跟我一样好奇啊,条件还有个15%的税率嘛,比原计划还是少了10%。这里面有关键点,我得说说,咱得看基准在哪啊。原本日本是按最惠国待遇3.2%交的税,这波谈判完直接涨到15%。这叫赢?这叫给你一颗糖,再给你一箱毒药。
所以这样谈判的结果就是,用日本网友的话说,这是日本第二次无条件投降。而我们回头看,这其实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在贸易争端中下跪投降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那时候人均GDP是2.9万美元,美国那个时候还不到2.5万,日本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便宜的日本货会大量出口到美国,所以当时还是商人的特朗普就说日本是在系统性地吸美国的血。你别说,这么一看还挺励志的,搞不好40年前,特朗普就暗暗发誓,等我当上总统非把这血吸回来不可。
而在这大量出口的工业品中,最典型的就是汽车。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20%。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主席称,日本正在发动第二次珍珠港事件,试图毁掉美国经济。美国工会当时甚至赞助了一场邀请路人来砸日本汽车的行动,小锤一美元,大锤2美元,童叟无欺。
那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老办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紧急进口限制措施,指责日本汽车品牌来抢占美国人的蛋糕,日本只能一边统一限制对美汽车出口,一边在美国本土投资设厂。
而日本车企这种面对美国下意识的软弱,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说今年4月初,美国就要对日本加征25%的关税。按照道理,这个苦应该是美国消费者背,但是日本车企给出的策略是苦苦自己,降低出口美国的汽车价格来抵消这25%的关税。这操作我都看懵了。
不只是车,其实日本的半导体也如此。1980年,日本抢占全球3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5年后,日本的半导体内存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AMD、英特尔利润狂跌,英特尔甚至直接宣布退出DRAM内存业务。
就在这危机时刻,套路再次出现了,美国动用倾销指控,美日半导体协议应运而生。咱一起看看这协议有多霸道。协议规定,日本半导体在美国的份额不能超过20%,美国半导体在日本的份额不能低于20%,在第三国的价格不能低于美国货。最后还要补一刀,对3亿美元日本芯片征收百分之百的惩罚关税。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日本在半导体的海外市场也就失去了竞争力,被美国的半导体取代,所以就有了美国芯片在互联网产业绝对的垄断地位。
可以说美国政府真的是像打地鼠一样啊,日本每个企业都要打一下。你看汽车、半导体。但是顽强的日本人总能找到新出口,甚至喊出要在海外再造一个日本的豪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关键是人家当时手里有硬货,总有新的东西能给你卖出去。
可现在我们冷静讲一下,日本手里还握着多少能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
你说造船,80年代是占世界一半的订单,2000年还有30%,但现在呢,被咱们中韩彻底击垮。或者白色家电,以前中国游客是天天去日本抢马桶盖,现在东京秋叶原的电器城啊,放眼望去,全部都是海尔和美的。日本现在能打的出口之处,掰着手指算,也就是汽车、光学,还有部分材料。
所以日本经济的未来要看它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可我觉得,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从生物医疗到高端制造,日本都已经慢了一步,日本似乎已经失去了未来。
那你说这次谈判对日本就是真的一点好消息都没有吗?其实也不是,日本老百姓是终于吃得起大米了。我上个月刚去日本逛超市的时候,就特意留意了一下货架,发现价格特别贵,而且到处都是抢空的货架。这就是日本农协多年死守本土市场的结果。
进口大米的关税高达400%,美国大米也根本进不来。但是这次谈判之后,美国的农产品终于敲开了日本的大门,我估计农协会得完蛋,农民得破产。但是没关系,在特朗普总统的慷慨帮助下,日本人终于吃得起大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