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海南岛南边300公里的南海深处,有一座面积仅3.2平方公里的珊瑚岛永兴岛,正上演着一场“农业与战略”的双重变革。这里不仅是中国南海的军事枢纽,更因一片片西瓜田的丰收,成为驻岛军民与渔民心中的“甜蜜绿洲”。
一、高温高盐的“生命禁区”,如何种出“南海西瓜”?
南海的热带季风气候,赋予了永兴岛年均30℃以上的高温、高湿与高盐环境。这样的条件看似是农业的“禁区”,却意外成就了西瓜的“天堂”。
西瓜是典型的耐热作物,而永兴岛的阳光与温暖气候,恰好为其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天然温室”。
更关键的是,南海的季风规律让西瓜实现了“一年三熟”。春季气温回暖时,西瓜快速膨大;夏季虽炎热,但昼夜温差小、降水充沛,果实糖分积累充足;秋季气温回落,西瓜在最后成熟期获得充足养分。这种“三季轮作”模式,让单亩产量较传统种植区提升近一倍。一年三熟,西瓜产量翻了三倍。
面对高盐土壤与淡水匮乏的挑战,农业专家通过“土壤改良+精准灌溉”技术,将海水淡化后的微咸水与淡水按比例混合,既满足西瓜生长需求,又避免盐分灼伤根系。
同时,采用无土栽培与水培技术,在15亩蔬菜大棚中实现“立体种植”,使西瓜藤蔓沿支架攀爬,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0%。
据种植基地负责人透露,永兴岛2025年西瓜总产量已突破4万斤,除满足驻岛人员需求外,还通过补给船运往其他南海岛礁和提供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渔民。
渔民们都说,没想到,在茫茫大海上,还能吃上在南海岛礁上自产的西瓜,以后不用返回海南岛专门拉西瓜了。
二、西瓜不仅是解暑的水果,更是维系岛屿生存的后勤保障。
(一)绿色蔬菜就是战斗力。
南海驻岛环境恶劣,高温、盐雾与湿气极易导致人员脱水与电解质失衡。西瓜含水量超过90%,且富含钾元素,能快速补充体液、缓解肌肉疲劳。一位驻岛军官曾感慨:“在烈日下巡逻两小时,吃一块西瓜比喝两瓶矿泉水更管用。”这种“天然补给站”的存在,极大提升了驻岛人员的持续作战能力。
(二)农业自给支援了海边防建设。
近年来,永兴岛的军民用设施不断升级,岛上有跑道长3000米的机场,可起降运-20运输机;还有社区和渔村,有上千人在这里生活。而永兴岛西瓜田与蔬菜大棚的建设,则构建起“后勤自足”的能力。当台风切断补给或外部局势紧张时,永兴岛自产的西瓜、黄瓜与蔬菜能保障驻岛人员7天以上的基本生存需求。
从战略意义上讲,在复杂多变的南海局势下,即便大陆补给线有面临被切断的风险,但岛上自产的西瓜和蔬菜就成为了驻岛人员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
三、西瓜产业的兴起,也悄然改变着南海渔民的生活。
永兴岛渔民林健,1998年上岛的时候,住的是破木板房。他想起他第一次在岛上吃西瓜的感觉:“2012年三沙市刚设市,第一个瓜棚摘下的瓜,我咬一口,居然甜得掉了眼泪,那是我在岛上第一次吃到的新鲜水果。”
后来,他自己开始在岛上种西瓜,还搞了个种植合作社,带着其他渔民一起干,西瓜品质越来越好,甚至把西瓜卖到南沙岛屿,比如永暑岛、渚碧岛、美济岛,用冷藏补给船运过去,南沙岛礁的军民看到西瓜,跟过年似的高兴。
自从他在岛上种出西瓜,日子翻了天,他平时除了打渔,便是在岛上进行农业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四、永兴模式推广到南海所有岛礁,一年三熟的西瓜可出口到东南亚。
在南海国际航道,中国海警船经常向遇险且获得救助的外国商船、渔船赠送淡水或西瓜,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外国商船、渔船纷纷向中国海警船表示感谢。
专家预测,若永兴岛农业模式推广至南海其他岛礁,年产西瓜可达万吨级。比如在我国南沙七岛进行种植,特别是在永暑岛、渚碧岛、美济岛这几个大岛,陆地面积比较大,可种植面积也比较大。一年三熟的西瓜,不仅能满足南沙岛礁军民的需求,还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以商促商,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如今,当你再看向永兴岛,眼前的景象定会让你大为震撼。
卫星图上,除了永兴岛的军事管理区,大片大片的绿色区域格外引人注目。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瓜果藤架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荒芜的海岛,如今已变成了一座绿色的海上农庄,这一切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驻岛战士的坚守,以及当地居民的付出。
(夏安/文)
吕宋岛,我国故土,明朝永乐帝设吕宋总督,被划为大明特别行政区
郑和岛,从来不属于菲律宾,元朝纳入中国版图,现在还能收回来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