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风采】陕西合阳县冯亚军:用仁心在雪域高原写担当
渭南青年网
从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到700米的陕西家乡,一场跨越三千里的“醉氧”还未消散,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民医院的冯亚军思绪却时常飘回那片雪域高原。作为拥有近30年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他用两百多个日夜坚守,写下了一曲医者仁心的赞歌。
一封申请书:逆向而行的抉择
2024年5月,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启动的消息传来时,冯亚军正在手术室里完成一台复杂的麻醉操作。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患者平稳的呼吸,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命韵律”。从医近30年,术前访视的细致评估、术中操作的精准把控、术后护送的全程守护,这套流程早已刻进他的骨髓。“每一次麻醉都是在守护一个家庭的希望。”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看到援藏急需麻醉医生的通知,那些曾让他热泪盈眶的援藏故事瞬间涌上心头。尽管父母年迈需要照料,年幼的孩子正依赖陪伴,自身还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但冯亚军没有丝毫犹豫,“阿里的患者更需要我”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
家人的反应却让他倍感温暖又心生愧疚。父母沉默半晌后说,“去吧,注意身体!”妻子一个多月的沉默里藏着万千牵挂,最终却默默收拾好行李,在他的药盒上贴满了“按时服药”的便签。卫健局和院领导的叮嘱、同事们的加油鼓劲,更让他读懂了这份使命的重量。带着沉甸甸的嘱托,这位从“伊尹故里”走出的医生,踏上了奔赴阿里的征程。
4500米海拔:与高原反应的持久战
初到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给了冯亚军一个“下马威”。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走几步路就胸闷气短,夜晚头痛得无法入睡,连翻身都觉得费力。“像是胸口压着块大石头,呼吸有些困难。”他这样形容最初的感受。
坚持工作的冯亚军(本文图片来源于合阳县委组织部)
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不到两个月,他的头发大把脱落,枕头上、梳子上随处可见;一次常规体检中,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高压、瓣膜反流,医生严肃叮嘱“必须减少高强度工作”。但看着医院里排着长队的手术患者,冯亚军悄悄把检查报告塞进抽屉。
为了适应高原环境,他摸索出一套“生存法则”: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慢走适应缺氧状态;随身携带血糖仪,按时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把降压药换成缓释剂型,确保术中血压稳定。“我不能倒下,这里的患者等不起。”他在日记里写道。靠着这份坚韧,他逐渐适应了高原节奏,穿上白大褂走进手术室时,依旧身姿挺拔、眼神专注。
手术台旁:与死神赛跑的24小时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的综合性医院,冯亚军到任时,手术麻醉科仅有一位即将退休的执业医师。面对人员紧缺的困境,他主动扛起重担,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手术铃响,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手术室。
2025-08-03,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冯老师,紧急剖宫产!产妇脐带脱垂,胎儿危在旦夕!”他抓起白大褂就往手术室冲,边跑边在脑海里推演方案。产妇28岁,因脐带脱垂导致胎儿缺氧,臀先露的胎位增加了手术风险。
“快!准备全麻诱导药物!”冯亚军一边更衣一边下达指令。接监护、插管、给药,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当胎儿分娩出时,因缺氧时间过长,心率微弱、呼吸几乎停止。他立刻配合儿科医生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气囊给氧、药物注射……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手术室里只能听到仪器的滴答声。两分钟后,一声响亮的啼哭突然响起,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看着婴儿被抱进保温箱,冯亚军才发现自己的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后背的疼痛顺着脊椎蔓延——那是高原反应引发的旧疾。
这样的紧急抢救,在援藏期间发生了40余次。近400台手术麻醉、无数个通宵达旦,冯亚军用专业与坚守,为阿里患者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认真工作的冯亚军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输血不如造血”,这是冯亚军抵达阿里后就定下的目标。他发现,当地麻醉技术相对滞后,许多基础操作仍依赖传统方式,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他从基础技能入手,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光棒引导气管插管技术能提高困难气道的成功率,他自费购买设备,反复演示操作要点;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能减少术后疼痛,他制作教学视频,逐个纠正医生的手法;椎管内分娩镇痛能让藏族产妇少受痛苦,他牵头制定流程,培训出当地第一批掌握该技术的团队。
每周的科内教学雷打不动,从解剖知识到应急处理,他把30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冯老师的笔记本比教科书还详细。”年轻医生丹增卓嘎说。在他的指导下,科室引进新技术7项,开展科研项目2个,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60%。大边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你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信心。”
医者仁心:跨越民族的温暖
除了临床工作,冯亚军的足迹还遍布阿里的山山水水。2024年6月,他随医疗队赴日土县边防团义诊,为驻守边疆的官兵检查身体,制定高原健康方案;八一建军节,他带着药品慰问阿里军分区,讲解缺氧环境下的急救知识;10月,西藏第四届唇腭裂公益救助活动中,他作为麻醉组负责人,与专家团队协作,为9名藏族患儿实施免费手术。
记得为一名5岁的藏族男孩做麻醉时,孩子因恐惧哭闹不止。冯亚军拿出从家乡带来的糖果,用刚学会的藏语说,“不怕,叔叔在。”手术结束后,男孩的母亲捧着哈达,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谢谢”。那一刻,冯亚军深刻体会到,医者的善意从来没有民族界限。
如今,冯亚军已回到陕西,但阿里的一切仍历历在目:手术台上的灯光、患者感激的眼神、高原上飘扬的经幡……两百多个日夜坚守,他不仅完成了近400台手术,更留下了技术、培养了人才、播撒了希望。
“只要阿里需要,我随时能回去。”这位雪域高原的生命守护者,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让仁心大爱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