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它们的文化、文字、艺术深受华夏影响。放眼全世界,真正在书法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只有中国与日本。启功先生认为,日本书家学到了晋唐笔法的真正精髓,他写诗赞到:“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不徒古墨珍三笔,小野藤原并擅场。”
“三笔三迹”六位书家代表了日本传统书法的最高水准,他们的字“实传东晋六朝以来真谛,盖自墨迹熏习,不染刀痕蜡渍也……此皆真行之典范,与中土中唐以来名家,固兄弟行也。”空海是“三笔三迹”之首,又被誉为“日本王羲之”“书道鼻祖”。
他于804年跟随最澄作为“遣唐使”来到大唐,先后在洛阳白马寺和长安青龙寺学习释家典籍与书法,拜在韩方明门下。韩方明是王羲之笔法一脉的正统传人,曾得到崔邈、徐浩的指点,藏有大量的晋唐真迹。
在名师指点下,空海仅用两年便悟透笔法,功力大成。空海归国后,将毕生所学草书笔法写成一部作品,名为《急就章》。此《急就章》内容上与史游的版本相同,但并不是以章草写成,而是以行草书就。这部作品也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唐朝时期的《急就章》墨迹本。
它曾被岛国皇室世代珍藏,如今存于三之丸尚藏馆。这部《急就章》以王羲之、怀素笔法写成,被岛国各大学校作为草书的一部“标准教科书”。于右任、林散之、启功等人也曾多次临摹,是我们纠正“草书不规范”和“直入魏晋”的一条“捷径”。
这部《急就章》全卷总计2000余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行草中含有几分章草笔意,卷后则有全卷的楷书释文,此作中不少极为生僻、笔画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字,可以为我们提供临摹的参考。
此作起笔多侧锋斜入,笔锋切入后调成中锋,行笔提按自然,笔画圆劲婀娜、内藏筋骨,带“锥画沙”的质感。转折处以圆代方,兼容王献之的妍美与颜真卿的肥劲。短丝相牵既保笔势连贯又不缠绕,与怀素的长连笔形成对比,。
收笔自然枯润,长捺末端飞白从浓到淡过渡均匀,无刻意破锋痕迹。结字欹正相生,随势赋形。中宫松紧无常,中部笔画密集、外围舒展。章法行气贯通,错落自然,遇多字连笔处字距拓宽,形成“密处紧凑、疏处透气”的节奏。
当代书界指出“空海行草书是晋唐笔法东传的完整样本,其对王羲之的消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结合日本书写材料的创造性转化”。值得我们认真临摹学习。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释文在卷后),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