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九龄,可能不少朋友对他不太熟悉,但他的经历可不简单。
李九龄是洛阳人,史书记载他"生卒年不详,但推测他比较长寿,也有点本事在身上的。
因为他参加了唐宋两朝的科举考试,在唐朝末年考中进士不久,只是好景不长,李唐王朝倾覆,五代十国的兵戈之乱便席卷而来。
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天下才逐渐安定下来,此时年事已高的李九龄再次参加科举,又考中了太祖乾德二年(964年)进士第三名。
能在两朝都中进士之人,这翻开历史书,也见不到几个人,足见他的才华和学问有多出众。
他著有《李九龄诗》一卷,里面都是七言绝句,《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二十三首诗,《山中寄友人》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山中寄友人》
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史称"五代十国"。这五十多年里,战争像家常便饭,科举制度形同虚设,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很多有才华的文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没地方施展。他们看透了世俗的纷纷扰扰,慢慢就想离这些糟心事远一点,不少人干脆躲到山里隐居起来。
李九龄也是这样,他考上了唐朝的进士,却发现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想找个地方做官,可各地藩镇只认刀枪不认文凭,壮志难酬。
在经历了太多世事打击后,他写下了这首寄给友人的诗,想告诉对方自己现在和自然作伴、靠诗书自娱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追求。
与其在浑浊的世道里挣扎,不如回到山间,守着一间茅屋、几卷诗书,过点清净日子。
“乱云堆里结茅庐”
首句用简单的几个字,把诗人隐居的环境给勾勒得清清楚楚。“乱云” 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偏僻,还带点随性自在的感觉,和后面的 “茅庐” 特别配。
茅庐很简陋,说明诗人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能在这样的地方安身,可见他是真的想远离世俗的纷扰,一心想在这大自然里找到安宁。
次句 “已共红尘迹渐疏”。“红尘” 咱们都知道,就是指世俗社会,那些功名利禄、纷纷扰扰的事儿都在 “红尘” 里。“迹渐疏” 就是说和这些事儿的联系渐渐疏远了。
这句话是承接上一句来的,因为在 “乱云堆里结茅庐”,远离了尘世,所以和世俗的联系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渐”字把诗人的心境给写出来了,不是一下子就疏远了,而是慢慢的,说明诗人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和沉淀,才逐渐放下世俗的牵绊。
这不是被迫的,而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体现出他对这种远离红尘生活的认同和满足。
“莫问野人生计事”。“野人” 在这里是诗人自称,就像说 “我这个山野之人”。“生计事” 就是过日子的柴米油盐这些事儿。诗人对友人说,别问我怎么过日子、有没有钱这些事。
最后 “窗前流水枕前书”就是诗人的答案:且看窗前流淌的水,枕前放着的圣贤书。
这一句把诗人那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写得淋漓尽致,透着一股洒脱劲儿。
在诗人的心里,物质上的东西根本不重要,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他生活在山水之间,在方寸茅庐之中,整日与诗书为伴,他觉得很满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世俗价值观的不屑,那些追名逐利、为生计奔波的事儿,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整首诗从居住的环境,到和世俗的疏远,再到对生计的洒脱,最后到精神生活的富足,四句诗层层递进,一步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慕荣利、热爱自然、以诗书为伴的诗人形象。
同时也启示我们:真正的安宁与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追捧与物质的丰盈,而源于内心的澄澈与精神的富足。
人内心的欲望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当你觉得生活苦,日子累之时,不妨放下过多的欲望,找个能让自己心灵栖息的地方。
哪怕只是在心里,留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和自然、和书籍多待会儿,或许也能找到一份简单的快乐和安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