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站在暮春的风里,看着最后一片桃花飘落,突然就鼻子发酸。
明明春天还没怎么过够,怎么就说没就没了?这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舍,古人管它叫"伤春"。
从《诗经》里"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叹息,到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惆怅,几千年来文人墨客总爱在春末写点伤感的文字。
可九百多年前的这一天,秦观站在庭院里,看着飘落的花瓣,写下了一首让无数后人豁然开朗的诗《三月晦日偶题》。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字少游,北宋有名的"婉约派"词人。他从小就是"学霸",据说五岁识千字,十岁能写文章,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命运偏要和他开玩笑,科举这条路他走得比较曲折,考了好几次都名落孙山。三十岁那年,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苏轼。
当时苏轼在徐州做官,秦观带着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访,一见面就被苏轼的气度折服。苏轼也格外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华,鼓励他:你必成大器,别放弃科举!”
此后两人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苏轼的鼓励下,秦观重新拾起书本,在37岁那年顺利考中进士,成了"苏门四学士"之一。
元祐年间,正是秦观官场较为顺遂、心境相对舒展的时期,他跟着苏轼游山玩水、谈诗论文,性格也受老师影响,多了几分豁达。
当又一个春天行将落幕,他挥笔写下这首诗,短短四句却治愈无数人。
“晦日”是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三月晦日就是三月的最后一天,同样也是春天的最后一天。
“节物相催各自新”,四季流转如巨轮不停,万物在时光催促中各自焕发新颜。
“节物” 指的是各个时节的景物,桃花开了,燕子来了,柳絮飞了,这些都是春天的使者。
可它们又 “相催” 着,桃花刚谢,蔷薇就开,仿佛在互相催促:“该你登场了!”“道出不可违抗的时序之力。
秦观在这里藏了个妙处,“各自新” 三个字,既说景物每个时节都有新模样,又暗指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点明生命破茧成蝶的必然。
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人二十岁成名,有人四十岁才找到方向,不必羡慕别人的花期,自己的节奏自有道理。
开篇七个字,就道尽了自然的规律。
“痴心儿女挽留春”,这一句把人的心态写活了。多少痴情儿女徒劳地伸出双手,试图挽留春的脚步。
青春的逝去,很容易让人联系到美好的消失,因此伤春惜时是古今常态。
从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轻叹,“流水落花春去也” 的伤感,皆属此类痴心儿女的伤春心情。
秦观用 “痴心” 二字,不是批评这种心情,反而带着点理解的温柔 —— 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
但他话锋一转,“芳菲歇去何须恨”。“芳菲” 是春天所有美好的总称,花香、草绿、鸟鸣,这些都要 “歇去” 了,也就是结束了。秦观说 “何须恨”,这三字如金石掷地,彻底斩断了伤春愁绪的枷锁。
既然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春去夏来天道自然,我们又何必因为春天流逝而感到遗憾,徒增伤感呢?
这里藏着秦观自己的人生感悟。他考科举失败时,肯定也遗憾过;看到朋友仕途顺利,自己却原地踏步时,也难免失落。
但后来他明白了,遗憾就像握着沙子,握得越紧流失越快。春天走了,不是消失了,而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最后一句 “夏木阴阴正可人”眼前顿开新境,让人眼前一亮。
春日花事虽了,夏木却以蓬勃绿荫孕育着新的诗意与生机,浓密的树荫下,正好避开烈日,那惬意劲儿,可一点不比春天差啊!
“可人” 两个字用得极妙,把夏天写得像个贴心的朋友,在你遗憾春天离开时,悄悄递上一杯凉茶。
这四句诗表达了秦观豁达通变的心境,传达出一种顺其自然、活在当下的智慧。
时间不会因某个人停下脚步,生活一直都在继续。如果我们一直纠结于昨天的失去,那在接下来的日子一定会感到失落和伤感。
可你学会把所有的"结束"都是另一种"开始",你看春天的花谢了,会变成夏天的果实,春天的绿叶落了,会变成秋天的养料。
我们与其每天想着过去的美好而伤感,不如把注意力放到眼前的风景。
不必为结束而遗憾,因为新的美好正在来的路上。
用心去感受当下,才是此刻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