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印度正式以约1.46亿人口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人口国。
仅仅站稳“榜首”不久,阿三的却突然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生育率跌破2.1,随后更是降至1.9,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已无法维持。
当年印度以计划生育政策率先启动控制人口。
可如今城市女性因教育觉醒与高昂育儿成本推迟或放弃生育。
若这股趋势持续,不仅无法享受人口红利,反而可能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局。
印度的生育率下滑,并非突然事件。
作为曾被誉为“人口红利顶峰”的国家,如今却面临生育动力快速熄灭的现实。
UNFPA 在 2025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明确指出,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 1.9,远低于维持更替的 2.1 水平。
这一趋势来源于多重交织的政策、社会结构、女性意愿与经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当其冲的就是历史包袱。
印度自 1952 年即启动全国计划生育,是全球首个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此类政策的国家。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还曾采取强制绝育等激进控制手段,造成大量社会冲突与政治反弹。
80 年代起政策调整为奖励制度,如住房优先配给、避孕补贴等措施。
结合教育普及与性别意识提升,逐渐使生育率从 6.1 降至如今的 1.9 左右。
强制降生的年代虽过去,但个体女性与家庭的选择权意识却在根本层面发生质变。
不再因传统“多子多福”观念而迫生,而是出于对自身未来的理性判断而选择少生甚至不生。
在印度,尤其是城市中产与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群体,这种意愿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突出。
很多女性选择先追求事业,再婚晚育,甚至主动选择不生。
这与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过去六十多年间,女性未受教育率从约 90% 降至约 20%,教育对生育率下降贡献率高达 47%。
教育不仅改变了女性认知,也增强了她们对自身身体与人生选择的掌控能力,从而在更深层次影响生育意愿。
而另一方面,就是育儿成本的激增。
如今,当地中产家庭抚养一名儿童,至成年花费高达年收入的 1.5 倍,而热门学区房价格甚至达到年收入的 15 倍。
高昂的住房成本、教育负担及育儿支出,令家庭宁愿只要维持生活质量,也不愿承担孩子带来的长时间资源消耗。
这种“宁少生也不累”的理性选择,广泛存在于城市家庭中。
更要命的是,现金补贴与奖励制度虽存在,却往往无法触及育儿成本的核心。
UNFPA 提醒,有效生育支持需占 GDP 的 2%,其中现金支持占 1% 才有可能真正缓解家庭负担。
当初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就未将这种结构支撑到位。
韩国从 2006 年起推进四轮“低生育基本计划”,投入数十万亿韩元,但生育率却降至 0.72。
俄罗斯虽推出“母亲资本”政策并初获成效,但未形成持续吸引力,促生政策的长期影响较弱。
这些实例证明,孤立的经济激励无法撼动由社会、文化与制度共同塑造的生育环境。
印度自身的潜在重担尤为突出。
曾经长期依赖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现在却面临产业转型尚未完成的窘境。
制造业不能充分吸纳农业劳动力,而青年失业率令人担忧。
尤其是 20?24 岁群体,失业率高达 42%。
年轻人虽多,但劳动力未有效转化为产能红利,反而可能成拖累。
女性虽然教育水平提高,但女性劳动参与率仅约 24%,劳动技能与就业机会的严重脱节意味着增长红利难以持续。
若生育率继续低迷,产业还没完成升级,印度将可能在未来经济结构,与养老保障双重夹击下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境 。
这样的现实意味着,即便现在印度人口暂时排名世界第一。
但人口结构的失衡与劳动力的枯竭,可能使这一地位变得脆弱甚至不可持续。
现实已提醒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人口第一能坐稳几天? 不仅是数字的较量,更是结构性挑战的考验。
全球范围内,印度所体现的生育下降趋势并不是孤例,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场“生育自由危机”。
联合国报告就曾明确指眀,核心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生育愿望的“生殖权代理能力危机” 。
调查显示,经济压力是阻碍生育的最主要因素,39%受访者将其视为主要障碍,在韩国高达58% 。
另外,有约20%的人因为气候变化、国际动荡、流行病等全球忧虑,主动限制家庭规模。
这一趋势尤在年轻一代中显著 。
以韩国为例。
其TFR在2023年降至创纪录的0.72,到2024年虽略升至0.75,但依然在世界最低之列 。
即便政府自2005年施行《低生育率应对法》。
自2006年起启动四轮基本计划,推动婚育补贴、托育服务、陪产假制度化等措施,效果却依然有限 。
2024年出生人数虽然小幅上升,但死亡人数仍超出生,人口继续萎缩趋势难以逆转 。
整个OECD国家均在应对类似挑战。
多国现在面临人口走低、劳动力不足、养老金系统压力加剧的困境。
经济学界警示“人口减少是全球竞争力的病毒”,科技与创新虽能缓解部分影响,但无法替代年轻人口激发的活力 。
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尤其尖锐。
相比日韩这些已完成工业化、建立成熟社会福利系统的发达国家,印度的制造业、科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尚处于建设阶段。
若印度陷入“未富先老”,将更加难以应对养老负担、人均GDP拉大差距、社会不稳定和财政崩溃的压力 。
从人口第一的耀眼名号到如今生育率跌破更替线,印度的发展道路正走到一个临界点。
即便地域广袤、人口红利曾是国力优势,一旦生育动能崩塌,产业尚未成熟,未来将面临老龄化社会风险。
而全球生育意愿的低迷、经济与生态焦虑的叠加,更让这个转折成为共振。
印度是否能在尚未完成经济转型的情况下稳住“榜首”?
不只是数字的较量,更是结构的考验。
若政策无法从根本改善女性生殖选择权、家庭负担与制度公平,人口第一的位置无疑会坐得越来越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