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318国道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因每年三四月间漫山遍野桃花盛开,被称为林芝“桃花第一村”。
2021年7月,习主席在西藏考察时曾到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6月27日,习主席在给嘎拉村全体村民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今日“桃花源”,村庄漂亮整洁,村民热情淳朴。村民们告诉记者,西藏解放前,这个地方叫“古如邦卡”(藏语意为“狼群出没的地方”)。1950年西藏解放后,解放军在这里驻扎,并为林芝建起第一座大桥、第一所学校、第一所医院。渐渐地,不少牧民来到这里安家,于是有了八一新村,再后来成为巴宜区。
走进巴宜区嘎拉村,学生们有“兵老师”、展馆里有“兵解说”、民宿里有“兵专家”……目之所及,都是军民共建的印记。
“兵老师”引领健康风尚
林芝军分区某部二级上士赵娇娇(右)指导嘎拉村儿童军体拳动作。陈平 摄
“出拳时眼睛要注视前方,用腰部带动上半身发力……”
一个周末,西藏林芝军分区某部二级上士赵娇娇和5名战友一起来到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组织村里放暑假的学生们打军体拳。见到这一幕,不少路过的村民主动加入,跟着一招一式比划起来。村民们都叫赵娇娇“赵老师”,是因为她是巴宜区林芝镇小学的编外教师。
“学生放暑假后,我们每周都来。”赵娇娇说。
林芝镇小学前身是林芝军分区于1955年创办的邦纳小学。创办之初,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所有教学设备,均由军分区安排统筹。70年来虽然学校几易其名,但军分区持续改善教学条件、派出“兵老师”担任编外教师开展国防教育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
白玛玉珍就在练习军体拳的队伍里,她是赵娇娇教过的学生。
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告诉记者,白玛玉珍的爷爷、爸爸都在林芝镇小学读过书。“自打西藏解放后,我们村的孩子大都上的是军分区帮建的学校。上了年纪的人,就参加部队办的扫盲夜校、周末课堂,很多人通过部队的扫盲活动认了字。”边巴说。
去年,军分区响应“健康中国”三年行动号召,选派8名官兵担任“指导老师”,为嘎拉村村民讲授健康知识。自从多了一重身份,赵娇娇和战友经常到村里普及健康知识、带领村民开展体育活动。据军分区卫生队统计,与1年前相比,村民常规疾病问诊人数减少约20%。
“从脱盲到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号召,既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兵老师’的指导帮助。”边巴说。
“兵解说”讲述鱼水故事
林芝军分区战士在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讲解。陈平 摄
7月1日上午,林芝军分区官兵来到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与村民党员一起上党课,军地“共学主席回信、共育边疆英才”。
这座展览馆于2022年建成开放,通过展陈照片、实物,展映历史场景复原视频,展示嘎拉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展馆讲解员中,除了嘎拉村的村民党员,还有林芝军分区某部几名军士。
“这是解放前嘎拉村人当农奴的照片。当时的西藏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二级上士鲁佳琪为党员们讲解嘎拉村数十年来的巨变,尤其是部队帮建成果。
“除了村民,没有谁敢说比部队官兵更了解嘎拉村变迁的过程。”鲁佳琪说,军分区参与了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的筹建,不少官兵对展陈内容十分熟悉,干脆当起了讲解员。
在旅游旺季,鲁佳琪和战友们有时还会担任桃花源景区的“兵导游”。
“这里的产业发展,也有军分区的帮扶和参与。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林芝桃花,我感到十分自豪,也更深地感受到嘎拉村的变化与军民的团结奋斗息息相关。”鲁佳琪说。
“兵解说”“兵导游”不仅带领游客了解嘎拉村军民团结的历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嘎拉村的党建工作。
“担任讲解员的几名战友都是党员。”鲁佳琪告诉记者,自2018年林芝军分区与嘎拉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以来,他们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和党建经验带到村里,帮助嘎拉村党支部规范组织生活,完善党建制度。
“军人党员素养高、能力强、作风硬,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嘎拉村驻村第一书记全美容说,打造嘎拉村桃花源景区时,党员带头清理景区周边环境,义务为游客讲解,与“兵导游”共同形成了景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兵专家”燃旺致富火种
林芝军分区领导到嘎拉村村民家走访。罗诗洋 摄
站在318国道边眺望嘎拉村,村中的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桃林之间。这座仅仅33户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已是雪域高原上知名的“桃花第一村”。
“这条致富路,是我们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林芝军分区某部干部方文兴说,曾经的嘎拉村,村民们守着美景,生活却不富裕。“那时我们最先做的,就是为村里培养致富带头人。”方文兴介绍,当时部队派出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家电修理、焊接、驾驶、木(瓦)工、厨艺等技术为辅的“兵专家”,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专业技能。
村运输队队长次仁旺杰的父亲,就曾参加过林芝军分区开办的驾驶技术培训班,还学了财务知识。受父亲影响,次仁旺杰也成为了一名驾驶员。2016年,次仁旺杰回嘎拉村担任运输队队长,负责运输任务的安排、协调、账目往来结算等事项。“能靠驾驶技术致富,与当年部队帮父亲打下的基础分不开。”次仁旺杰说。
如今,嘎拉村依靠漫山遍野的野桃花,形成了以桃花节为主体的旅游业。军分区发挥部队官兵来自各地、各有所长的优势,与地方政府一道为嘎拉村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出谋划策。
前几年,村民贡嘎开办了一家民宿,可由于缺乏经验,经营并不顺利。军分区了解情况后,派出有经营经验的“兵专家”王雷,帮他规划改善房间布置、提升服务质量。
有了“兵专家”指导,再加上桃花源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贡嘎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在王雷指导下,村民有的经营民宿,有的开办餐馆、售卖纪念品,乘上了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收入水涨船高。
“兵门巴”暖心解难帮困
林芝军分区卫生队队员来到嘎拉村巡诊。陈平 摄
“阿妈,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周日一早,林芝军分区卫生队医生郭小渝背着药箱,来到嘎拉村独居老人洛洛家里,为她把脉问诊。
“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每次巡诊,我都要来看看。”郭小渝说。
郭小渝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村里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军分区卫生队定期组织队员到附近村庄送医送药,普及医疗知识。近年来,随着各村庄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基础设施改善,村民们已经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在我们看来,巡诊除了为群众看病,也是一种情感的联系。”郭小渝说,他们至今坚持定期巡诊,经常去看望村里的独居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洛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每到农忙季节,家中缺乏劳动力是她最大的心病。
去年青稞收获的季节,郭小渝带队到村里巡诊,得知洛洛老人正起早贪黑地抢收庄稼,立即向军分区报告。很快,军分区抽调20余名党员骨干成立“助农抢收队”,来到嘎拉村帮助洛洛老人抢收。
高原紫外线强烈,不少战士脸被晒得通红。老人看到官兵挥汗如雨,心疼地拉着一名战士的手说:“金珠玛米,你们也是孩子。可每到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你们总是冲在前面!”
定期巡诊的“兵门巴”(藏语意为“解放军医生”)虽然穿着白大褂,但村民有医疗之外的需求,他们也会伸出援手。“谁家牦牛不见了、收核桃需要人手、下大雨冲毁了家门口路基,等等,我们只要见到了,都会帮忙。”郭小渝说。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一路走来,嘎拉村从一片不毛之地,成长为雪域高原上的“桃花源”,依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和军民携手的不懈奋斗。
尼洋河畔,国旗飘扬在家家户户的屋顶。村民们期盼着“兵门巴”再度到来,与他们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廖健林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邵博康 图片设计:扈 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