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已经漫过膝盖,却掩盖不住那些雕花铁门上精致的卷草纹。当你的脚不小心踢到一块意大利地砖,抬头就会看见罗马柱上缠绕的三角梅 —— 这座藏在广东开平的 “加拿大村”,像一场被时光冻结的幻梦:
13 栋中西合璧的豪宅空置 70 年,主人举家迁往加拿大,只留下门楣上模糊的刻字,在风雨中等待认亲的人。
一船金银建起的 “耀华坊”
“你敢信吗?90 年前从加拿大运水泥到开平,要在海上漂整整三个月!” 守村人关新森老人的拐杖重重敲在青石板上,指向俊庐断裂的墙基。那里裸露的钢筋上,还能看见当年远洋运输留下的锈迹。
这一切要从清末那个叫关国暖的年轻人说起。1900 年前后,这个虾村小伙子挤上开往温哥华的货船,从街头药贩做到酒店大亨。
发家后他带着几十个关姓乡亲 “闯金山”,二十年打拼攒下的财富,最终变成 1930 年代运回故乡的一船船金银。
“光耀中华”—— 抱着这个念头,华侨们请来外国设计师,把岭南青砖与罗马柱混搭,在潭江边建起 13 栋豪宅。
每座 170 平米的房子都坐北朝南,青砖墙配圆拱窗,村口五层高的四豪楼更是装上带射击孔的 “燕子窝”。最特别的是侨苑会所,门楣上雕刻的加拿大枫叶,成了村民议事时最醒目的背景。
他们不仅盖房子,更建起开平第一所现代化小学 “小海平学”。那些从加拿大进口的玻璃,映过孩子们读书的脸庞,也映过 1945 年日军来犯时,武工队从碉楼枪眼射出的子弹 —— 正是这场激战,让四豪楼的铁皮窗至今留着弹痕。
刻在墙上的归期,变成永远的别离
1951 年深秋的侨苑会所,煤油灯把十三张脸照得忽明忽暗。关氏族人围着八仙桌,最终在四豪楼做出决定:全村迁去加拿大。
“不是不爱家啊!” 关新森老人抚摸着门楣上 “俊庐” 二字,这是他堂叔公关俊宏的手笔。当年每户人家都在门楣刻下姓名,以为只是短暂离开。谁曾想,这一走就是七十年。
从变卖产业到分批登船,村民们带着 “落叶归根” 的念想远走。直到 1990 年代末最后一户人家离开,加拿大村彻底成了空村。
关新森 2004 年从香港回来时,看到的是被杂草顶裂的意大利地砖,和在四豪楼枪眼里筑巢的鸟雀。
如今他每天清扫落叶,最盼的是温哥华的汇款单 —— 去年关俊宏的曾孙就寄来一笔修缮费。“你看这‘俊’字还能辨认,就像根还在。” 老人的话里,藏着所有华侨的心事。
网红镜头下的乡愁困境
“白天是《百年孤独》的片场,晚上变恐怖片取景地。” 这是网友对加拿大村的调侃。随着赤坎古镇走红,这片荒村成了网红打卡地,游客踩着及膝荒草拍照,却少有人知每块砖的故事。
网友的评论吵翻了天:有人感动 “每块砖都写着乡愁”,有人吐槽 “浪费资源”,年轻人更爱把这里叫做 “纯天然鬼屋”。而 2020 年挂上的 “不可移动文物” 铭牌,至今没能等来足够的修缮资金。
最动人的画面发生在 2019 年深秋:几位白发老人摸着碉楼墙壁,用开平土话念叨屋顶的名字。
这些加拿大第三代移民,终究没完成祖辈 “认祖归宗” 的心愿。就像每年清明,关氏后人带走的不仅是祠堂香灰,还有加拿大村的一把黄土。
暮色中的村子亮起零星灯光,那是关新森夫妇为 “认路” 的后人留的。罗马柱上的藤蔓又长了一寸,门楣上的刻字再淡一分。但守村人知道,太平洋再宽,也隔不断那些刻在基因里的牵挂 —— 总有一天,会有认字的人回来,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铁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