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厢变成了“私人舞场”?大妈们兴致一来,在高铁车厢里飙起了舞!
7月17日,当一列高铁从厦门北站呼啸而出,谁也没想到这节二等座车厢即将变身“流动舞厅”。几位身着花衬衫的大妈刚坐下不久,便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连接蓝牙音箱。
当《最炫民族风》的鼓点炸响车厢,她们像听到集结号般齐刷刷起身,在狭窄过道里扭腰摆胯。手机镜头对准晃动的身影,嬉笑声压过列车运行声,整节车厢瞬间成为了她们的表演舞台。
有年轻乘客试图交涉:“阿姨能小声点吗?”却被更高亢的笑声淹没。之后列车员三次上前劝阻,大妈们却像“打游击般”暂停又重启,乘务员刚转身,动感音乐再次响起。
这场“车厢舞会”从福建持续到湖北,长达数小时的喧闹中,赶方案的商务客攥紧拳头,哄孩子的母亲捂住婴儿耳朵,疲惫的打工人在震天音响中眼神失焦。直到有乘客拍下视频曝光网络,这场公共场合的闹剧才被迫平息。
大妈们这些舞动身影背后,暴露出对公共空间尊重的无知。高铁车厢不是任何人的私人领地,而是承载着数百人安全与尊严的移动共同体。当大妈们理直气壮地踩着节拍,实则在践踏三条红线。
安全底线,在时速300公里的密闭空间跳舞,一个急刹车就可能引发连环摔倒。2023年京沪高铁就曾因乘客过道嬉闹触发紧急制动。
权利边界,“我花钱买票”的论调更站不住脚,所有乘客的票价都包含“安静权”契约。正如网友质问:“她们掏钱买的是座位,还是整节车厢的主宰权?”
代际互谅,当年轻人因加班彻夜未眠,老年人用侵占公共空间的方式释放精力,本质是不同群体生存压力的错位宣泄。
更令人忧心的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列车员初次劝阻时,带头大妈笑着摆手:“跳个舞怎么了?人多热闹嘛!”这种集体行为营造的免责幻觉,恰似这几天辽宁百人暴走团拦路救护车时,领队高喊“保持队形”的荒诞,当人群聚集,规则意识便被忽视了。
事件视频冲上热搜当天,评论区瞬间像炸了锅一样,网友们纷纷发声道:
“跳舞没错,但高铁不是广场!广场舞从公园跳到公交,现在连高速列车都不放过,难道要全民配备降噪耳机?”
“劝三次都不听,乘警呢?铁路部门总说没有执法权,那要法律干嘛?”网友翻出法规,扰乱公共交通秩序最高可拘10天。
少数辩解声同样刺耳:“老人开心就行,年轻人忍忍怎么了?”立刻遭反击:“上次地铁抢座大爷扇耳光,也是这么说的吧?”
面对汹涌舆情,12306随后做出了回应:“可联系乘警或报警处理。”但乘客拍摄的视频暴露了执行困境,列车员第四次劝阻时,大妈瞪眼道:“你动我试试?往地上一躺你负责?”这种精准拿捏执法软肋的嚣张,恰是公共治理最痛的软肋。
当车厢音响暂时静音,公共空间的争夺战却从未停歇,一些类似的事件,正在不同场景下反复上演......
此前沈阳某小区老人将消防通道改成麻将馆,理直气壮宣称“空地不用白不用”;上海高档小区爆发“空调位战争”,业主强占公共设备层,甚至“热心”给邻居分配剩余空间,公共资源被悄然私有化,规则沦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在北京地铁昌平线上,张某因背包被触碰,瞬间暴怒扇人耳光,嘶吼的“我忍你很久了”成为千万都市人情绪蓄水池的溃堤信号。
更令人痛心的是连云港公交车上的一幕:乘客因坐过站抢夺方向盘,司机紧急制动避免惨剧,而此类事件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后仍以12%的年增长率蔓延,当规则失去威慑力,个人怨气便成了公共安全的“火药桶”。
还有上海迪士尼的童话城堡前,两家游客为争抢拍照位置拳脚相向,母亲怀中的幼童在扭打中哭到窒息。
反观东京迪士尼的解决方案,智能排队系统自动分配拍摄时段,引导员举着“请为后面朋友留出魔法时刻”的柔性提示,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将冲突消解于无形。
这起事件中,列车员手持《旅客乘车须知》却不敢强制执行的画面,与杭州某街道办拆除违建盥洗池时的智慧形成反差。后者用3D建模展示渗水危害,让固执老人主动抡起锤子。
这些看似微小的事件,却暴露了日常生活中的乱象病症,当个体欲望无限膨胀,公共性便成了最先被碾碎的祭品。就像那节高铁车厢里,大妈们镜头中完美的舞姿,映照出的却是公共文明的千疮百孔。
事件发酵后,多地铁路部门开始行动,据内部人士透露,部分车次已试点“分级干预”机制:乘务员首次劝阻时同步录像取证,二次无效立即呼叫乘警,避免“踢皮球”延误。
年轻网友们也随机发起“静音车厢接力”倡议,呼吁用自律传递尊重,目前已获数万点赞。
专家建议双管齐下,为列车员配备便携记录仪,简化证据固定流程;车厢屏滚动播放处罚案例,比如某次列车乘客因喧哗被罚200元,比抽象标语更有震慑力。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为何东京地铁能践行“沉默乘车”文化?为何德国技校把情绪管理纳入必修课?文明从来不是道德说教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实践出来的。
新加坡的启示或许更直接,幼儿园孩子通过“地铁角色扮演”学习轻声说话,中学法律课分析“占座案”的违法成本。当公共意识成为肌肉记忆,便不会发生大妈们拆了降噪耳机还理直气壮问“很吵吗?”的荒诞。
高铁钢轨连接起的不仅是城市,更是流动的社会,当车厢门开合之间吞吐着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群,唯有守住“权利有边界,快乐不越位”的共识,才能让每个奔波的身影都享有安静和尊严的片刻。文明不该是“谁嗓门大听谁的”,而应是底线之上的共识共守。
参考资料:
大妈在高铁车厢内跳舞并大声喧哗,列车员多次劝阻无效,12306回应.--2025-08-03 09:59·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